宜昌工業廢物集中處置中心即將建成 年處理能力達9.1萬噸

12月15日,宜昌工業廢物集中處置中心項目工地上車輛如梭、機械轟鳴,一片繁忙景象。
“項目建成后年處理能力達9.1萬噸,處理類別涵蓋《國家危險廢棄物名錄》中的40個大類、373個小類。”項目總監于游海告訴記者,一期工程于2019年12月底開工建設,預計2021年1月建成投產。
因為疫情和汛情,項目建設進度受到一定影響,為確保工程如期交付,建設方宜昌七朵云環境治理有限公司增加了人手和設備。“工地現有工人80多名,設備和車輛超20臺。10天內,安裝隊將進場,屆時總施工人數將超過150人。”于游海介紹。
記者在工地上看到,100萬立方米的危廢填埋場已完成主體建設,開始邊坡修筑。到場的防護膜及其輔助材料正接受業主、供應商和監理單位的聯合驗收。同時,固化車間鋼結構也已搭建,倉庫、污水車間、初級雨水池等公用工程正在加緊建設。
項目所在的宜都市高新技術產業園,是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入駐了興發、東陽光、宜化、新洋豐等眾多實力雄厚的工業企業。以往,入駐企業產生的廢物都運往荊州、武漢乃至江蘇等地進行處理,長距離轉移既增加污染風險,也增加企業運營成本。
為推動宜昌能源資源高效利用,助力污染防治,在市發改委的支持下,產業園于2019年9月申請、11月獲批成為全國第一批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園區。該中心既是園區環境污染治理的基礎設施配套項目,同時也是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省級重點項目和長江大保護危險廢物綜合治理示范項目,更成為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實施方案中的重點項目,獲得中央預算內補助資金1341萬元。
中心建成后將既要為園區及周邊區域的企業提供危險廢物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置服務,更要為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國家試點工作提供專業化服務。于游海介紹,中心針對工業廢物的處理工藝包括填埋、固化、物化和焚燒,工藝選擇將根據其危害程度決定。他補充說,“正在建的是柔性填埋廠,只能處理相對沒那么危險的工業廢物。項目預留了70畝土地,我們現在還在進行可行性研究,未來這里可能會再建一個鋼性填埋廠,以填埋處理要求更高的工業廢物。”(記者 雷春桃)
短評
借力“第三方” 助力綠色發展
近年來,宜昌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實施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治綠”,按照“高端化、精細化、循環化、綠色化、國際化、安全化”標準打造一流化工園區,推進化工產業綠色發展,實現了“化工圍江”到“江豚逐浪”的完美蛻變。
這一變化離不開正在實施的像工業廢物集中處置中心這樣的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項目建設。第三方治理不同于傳統的“誰污染誰治理”模式,實現了“專業人干專業事”。未來,我們將加大試點工作力度,深入探索新模式、新機制,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市發改委 黃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