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種補種面積3.27萬畝 宜昌市打響抗災自救保豐收戰役

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揭興偉 通訊員 方素珍
暴雨、大雨、中雨……自6月8日入梅以來,連綿雨水侵襲宜昌,截至7月22日,全市農作物受災面積53.19萬畝,成災面積22.23萬畝,絕收面積6.05萬畝,農業經濟損失慘重。
災情就是命令!市農業農村局迅速組派了由局黨組成員帶隊的10個市級農業抗災救災工作指導組,深入各縣(市、區)核查災情,靠前調度指揮,確保抗災人力、物力、財力到位,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搶排滯水,加強田管,補種作物,一場同洪災較量,奮力抗災保豐收的戰役,正在宜昌各地悄然打響。
農技專家因地制宜開補救“藥方”
“我市受災的農作物主要有玉米、中稻、蔬菜、水果、中藥材、紅薯等,其中玉米23.11萬畝、蔬菜10.86萬畝、柑橘6.31萬畝、中稻3.62萬畝,部分地方水產養殖損失也較大”,昨日,市農業農村局農安科負責人介紹,受災造成經濟損失較重的地方有當陽、枝江、長陽、秭歸等地。
7月上旬,暴雨肆虐后的當陽壩陵辦事處白廟村,大片玉米倒伏,不少西瓜田里的西瓜被水浸泡得都發臭了。
“倒伏的玉米收割后加工成青貯飼料,趕種一季鮮食玉米;西瓜田清理出來后,種一季秋甜瓜”……市農技中心專家第一時間趕赴白廟村,為遭受嚴重洪澇災害的種植戶們現場開出“藥方”,推動盡快恢復生產。
災情發生后,市農技中心全體動員,結合災情制定農事指南和洪澇災害后農作物田管指導意見,通過局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發布,為廣大農戶提供災后補救建議。同時,組織糧油、蔬菜、果茶等專業技術人員,通過電話、實地指導等方式開展救災指導。一個多月來,中心19位農技人員共下鄉開展技術指導80余次。
市農科院主動發揮專家技術優勢,及時編寫和發布蔬菜、茶葉、小水果等在田作物的暴雨災害救災防控措施,為廣大農戶提供防災指導和災后補救建議。加快引進、篩選抗旱抗澇等抗逆性強的農作物品種,提升農業科技抵御和防范農業氣象災害的能力。該院還組織7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赴秭歸、五峰開展聯縣進村全覆蓋調研,邊核查受災情況邊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共開展技術指導100多次。市直農業農村系統結對幫扶20家新型經營主體,2個村的蔬菜、水果、糧食生產災后田間管理和改種補種技術指導,指導面積近2萬畝。
全市改種補種面積達3.27萬畝
災情查看到哪里,培訓就辦到哪里。面對災情,枝江市100多名農業技術人員及時下沉到田間地頭,指導村民進行生產自救,爭取災年不減收。7月8日,在枝江市問安鎮覃家山村,農技人員一邊統計核實災情,一邊傳授救災知識。“及時排水、減少作物受淹時間,及時補苗,采取葉面施肥措施,防控好螟蟲、稻飛虱的侵害”,專家一番話,讓村民們增強了戰勝災害的信心和決心。
長陽漁峽口鎮枝柘坪片區是遠近聞名的水稻產區,暴雨災害造成片區4000畝農田受淹,其中沙化農田1000畝。災情發生后,市農業農村局、市農科院派出農業專家趕赴現場指導救災,縣、鎮組織農業搶險抗災工作組,指導農戶抓好抗災自救。對短時間受淹的水稻盡快讓水稻恢復生機,對水毀農田進行補種減少損失。
連日來,市直農業農村系統派出多批技術人員深入各地,市縣兩級組織近500名農技人員動員指導災區群眾全力投入抗災自救復產,突出抓好排水清園、補種改種、田間管理等工作。到目前,全市農業抗災生產物資投入共計3075.7萬元。對受災農作物進行病蟲害防治 231.6萬畝次,施肥202.4萬畝,中耕除草114.1萬畝,完成改種補種面積3.27萬畝。其中薯類改種補種1.97萬畝,玉米改種補種1.12萬畝,蔬菜改種補種0.06萬畝。
我市還統籌安排種子、耕肥、農業綜合執法等部門,加強災后恢復生產急需農資儲備調運和農資市場監管,營造服務災后恢復生產的良好氛圍。
專家為抗災自救保豐收“支招”
根據氣象預報,接下來的一個月里,我市還將有經常性降雨。為了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市農技中心、市農科院專家聯合給廣大農戶“支招”:
做好田間清理和田管促苗,清溝排澇,降低田間濕度,清理絕收田塊作物秸稈,加強田間管理。抓好病蟲害防治,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推進統防統治,嚴防出現“災后災”。加快搶收搶種,加強勞力組織及農機調度,及時搶收已成熟早稻、春玉米、蔬菜、瓜果等在田作物,做到成熟一塊、收獲一塊,應收盡收,減輕災害損失。
及時改種補種,對因災絕產絕收的田塊,科學補種改種,彌補受災損失。水稻可改種晚稻或“早翻秋”(早稻改種晚稻),旱地可改種生育期短的(甜、糯、水果)玉米、綠豆、紅薯、蕎麥等秋雜糧或適宜速生蔬菜品種,玉米、黃豆、紅苕的播(栽)期不遲于8月上旬。及早育苗,保障設施蔬菜延秋生產順利開展。